AB

一些关于互联网增长的Q&A

2025-10-22

为什么好像互联网才讲增长?

互联网相比实体行业来说,有边际成本低、数据驱动和快速迭代这三个特点,导致互联网行业的增长变得全链路可量化(更容易看到增长)、规模优势明显(更重视增长)。

互联网时代,增长经历了哪些阶段?

  • 早期,产品驱动:任意一个产品在互联网上都似乎有无限可能,大家更多在乎产品本身
  • 数据驱动:和产品驱动差不多,这时可能更多关注一些用户的数据,然后做用户喜欢的产品,吸引边界的临界用户
  • 运营驱动:这个阶段大家会利用各式各样的运营手段来扩展自己的客户群,其实可能更多是在探索运营的手段和边界在哪里
  • 标准化阶段:行业里活力减少,因为所有的运营办法都被标准化了,已经没有什么“一个点子带来几倍增长”这样的事了。这个阶段更多开始有增长焦虑。

增长有哪些手段?

广告 - 买量 - 分销

  • 广告更多是买来用于触达用户的,单位可以是 CPM(Cost Per Millie),千次展示成本
  • 买量(流量采买)则不止是触达用户,而是类似于信息流投放、SEM、SEO、社媒和KOL营销等等,他不止是曝光,还有更深层的要求,例如需要 CPA(Action,转化)、CPC(Click,点击)。
  • 分销,也就是类似于零售分销的思路,最终按照 CPS(Sales,销售)结算

除了这些,还有站内营销,这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核心思路是提升转化,因为用户已经触达(进入站内)了

是什么驱动了增长?

上面说了很多的增长手段,但是这手段并不全面。从本质上讲,增长来自于需求满足。这一点叫作需求迁移理论,这个理论是说,原本用户需求的方式是其他方式,因为新产品给用户满足需求的方式比原先的方式更好,好到大于用户的迁移成本,用户就完成了迁移。

我们可以用这个需求迁移理论和上面的手段对照着看,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只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本质出发的不同。任何投放、任何营销手段,本质上也是为着满足用户需求去得。

很多产品为了增长都在做“服务边界的延展”,例如B站从原本的二次元出发,开始做学习区,也就是一种需求迁移,满足用户的需求来得到增长。

看上去如果一个产品能够完成服务边界的延展,从而驱动增长是很棒的路径,但实际上很难做成,因为这种需求延展本质上涉及到了改变用户心智。

能不能给一点服务边界延展的案例?

以 UC 浏览器为例,早期浏览器很简单,主要解决两大需求,搜索和访问。当时 UC 作为头部,DAU 提亮也已经很大,并且到达一个瓶颈了。下一个阶段是今日头条的崛起,今日头条的特点是一下子改变了人与信息的连接方式,而让大家也看到了浏览器的本质,就是人与信息连接的桥梁。所以当时 UC 也快速转型做信息流了。转型完成之后,DAU 确实涨了不少,但涨得最多的还是用户使用时长,这是因为转型后 UC 能够解决 Kill Time 这样的需求了,这就是服务边界的延展。

那个阶段,所有的手机浏览器都向信息流转型,这就导致极简浏览器这个需求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满足,包括最好的手机百度也成了信息流模式。所以 UC 做了新的产品是夸克,占据了极简极致的浏览器这个生态位,三个月做到了 MAU 100万。夸克的成功就在于占据了市场因为所有人都做信息流而产生的空白地带。

服务边界延展为什么很难?

首先,服务边界的延展可以是不同方向的,例如可以在原有的需求里拓展品类,也可以在这个品类里拓展其他的满足方式。

其次它为什么很难呢?因为任何一个产品它是都有用户心智的。我们先看看下一个问题。

如何定义一个产品?

我们可以简单把产品分成三类,工具、社区、媒体。抖音快手小红书这些,很难定义他是社区还是媒体;UC 这样本身是一个工具,后来往媒体的方向发展;美团更多还是偏向工具属性。

接下来,我们先可以简单二维划分一下,就是 Save time or Kill time。比如美团外卖也做一些内容方面的业务,是为了让用户来 Kill time 吗?用户有一点碎片时间,他会纠结刷抖音还是小红书,但他会纠结要不要刷一会儿外卖吗?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明确,我们是在解决哪一部分需求。

如何划分需求?

需求可以分三类,明确需求、泛需求和无需求。比如:

  • 去美团找个午餐外卖,这是明确需求,这也需要点一点逛一下外卖App,但不太算是 Kill time;
  • 双十一不知道买什么,于是去找淘宝李佳琦直播,这是泛需求,介于 Kill time 和 Save time 之间了;
  • 最后就是无需求,有一点空余时间,我选择打开抖音刷一会儿。

产品和需求之间,有明确的增长路径吗?

越偏工具类的产品,越希望做内容。如果所有用户都带着明确的需求来,在 App 里完成,注定流量很难做起来。这就是服务边界的延展,如果工具能往内容走一步,带来用户频次、时长的提升,就能产生很多的收益。

而做内容的人都想往社区发展。在一个媒体下,你能简历人与人的关系,一方面 feed 流的推荐能做的更加精准,另一方面,用户之间的关注和互动能带来更多的黏性和使用频次。

抖音的基本盘是做 Kill time 的内容,如果绝大多数抖音用户都是打开刷刷刷然后离开,这就不会有社区可言了,抖音是为了做社区,才会有那么多私人的、互动的要素。抖音另一方面也想做工具,比如做本地生活,但是依然因为太 Kill time了,激发需求容易,但成为工具有些难度。

所以内容平台也会想往工具走,就是不甘心只做流量的生意,也想有和实体相关的、赚钱的业务。